大学生求职,观念转变有底线

在学校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老师便一直强调,工作本身是没有贵贱的,所以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工作有歧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在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工作后,更是这样自我安慰:先随便找一份工作做着。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我看这些同学就是这样。“转变观念”是对的,但也要有个底线。同学们真的觉得就是毕业出来做洗脚工、保洁员也是能够忍受的吗?恐怕没有同学会想去当这些工作吧。虽然有些残酷,但是十几年寒窗苦读,真的愿意落到了替人洗脚为生的境地吗?一个人的心理一旦进入到这种状态,再想改变命运就很难了。
首先在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发达国家35%的情况下,如果大量的大学生去从事和他们专业无关的低端服务业,如足疗、保姆等等,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其次,一个人从小学开始读到大学毕业,其家庭和个人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如果他毕业之后既无法收回教育投资,又无法从事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行业,这对他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时代不同了,我们如今已经基本建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鼓励人们积极地投入自由竞争,而竞争的前提,就是承认不平等!如果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那还竞争什么呢?大家都随遇而安,一切抽签决定不就得了吗?
在这种状况下,奢谈“消除偏见”、“转变观念”,本质上就是在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合理化,就是不仅要把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转嫁给大学生来承担,而且还要让他们承担得心服口服。所以在我看来,别人对大学生这样说,属于蓄意误导;大学生自己也这样认为,那就真的是一种麻木了。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这样一项权利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有权获得一份与自己的教育水平相称,并且其报酬能够保证自己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工作——这是“消除偏见”、“转变观念”的底线。大学生们只有坚持这份权利,他们的未来才会有希望;大学生们有了希望,中国就有了希望!
职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