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间隔年”是否可取?

“间隔年”(Gap Year)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指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如今这一现象也逐渐在国内悄然流行起来。
“未拥有的都在路上”
山西女孩小何刚满25岁,去年毕业。一年时间里,她形容自己的状态是依旧“在路上”,“没上过班,没有积蓄”。她说。这一年,小何几乎都在旅行。小何这样总结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新鲜的人,新鲜的空气和语言,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我。”同学毕业后大多数都选择了当老师,但她对此并不感兴趣。求职季,身边的同学都在忙着投简历、参加面试,但她甚至连简历都没有制作。“其实我压根儿就没做好工作的准备”,小何说,“我目前为止唯一应聘的一个职位,是一份图书库房管理员的工作。”
将行李打包寄回家后,小何觉得终于自由了。毕业后的第二天,她一个人背着包去了天津。“虽然觉得整天无所事事地玩是一件让人特别心慌的事情,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却很迷茫。”和很多“90后”同龄人一样,小何不太能接受一成不变、朝九晚五的生活。想到最后,她干脆再次“出走”,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寻找。
现在小何一个人在上海打理一间100平方米的家庭旅馆。17个床位,50元一天。有了这笔经济来源,每个月能保证这个对数字不敏感的年轻老板“出走”一次。“够用就好”,她说。家里人对小何给予了极大的自由。“有人说我们逃避,但逃避是一条不属于我的路。”面对质疑,小何不以为然,“我选择的路是很开心的。我可能没有办法清晰地操控自己的人生,以及拥有清晰的目标。但慢一些,你还未拥有的那些都在来的路上。”
“ 慢的智慧 ”
刚经历完6月份的毕业季,还没找工作的小李却跑到了日内瓦。当然,她也没闲着,开始了在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北京名校硕士毕业,英语不错,小李获得这个实习机会并不困难。实习期间,她主要尝试着做国家评估报告和政府间沟通。实习期将在今年8月份结束,而那时小李的不少同学都已经开始工作。而她,如果等到参加2016年的招聘,意味着步入职场的脚步要晚一年。“这也没啥风险,找工作这事儿并不是一辈子仅此一次。”小李说。“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有很多情况,可以等待其他更好的机会。”小李说:“我觉得理想的‘慢就业’状态,应该是这期间所做的事情对将来的发展有利,会比马上就业更有发展前途。”
“ 回归或者抗争 ”
虽然“慢就业”现象也遭到不少批评之声,但青年社会学学者侯先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然,不乏有个别毕业生是在逃避就业,但‘慢就业’,这样新鲜的观念,对应特定的人群,我们不该急着否定。”侯先生说:“工作,或者说劳动是社会组织人们活动的根本方式。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劳动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变化着的。而这些变化着的观念和行为,是社会变迁的注脚。”
诚如近年兴起的“慢生活”理念,“慢就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侯先生看来,社会发展的脚步,确切地说是经济发展的脚步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的节奏都较前工业社会“快”了太多。以“效率”为核心原则之一的工业社会中快节奏工作、生活方式的压抑,让情感的释放、身体的解放成了当下人们讨论的议题之一。回到自然,回到“慢”的状态,成了现代生活的新的“奢侈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他说。
在兼客君看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间隔年”的,毕竟在这一年中,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或者说,没有稳定的收入,如果选择旅行,甚至是出国旅行一年,都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这一笔花费,不是靠家里支持,就是靠自己在沿途边旅行边兼职来赚取路费、生活费,同时一个人旅行还涉及到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作出这一决定的时候,一定要与家人商量,获取家人的支持。
职位推荐: